圖為人文科考隊隊員合影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農業(yè)大學峰云社人文科考隊(以下簡稱:人文科考隊)的暑期調研接近尾聲。最后一站,他們來到西藏自治區(qū)山南市扎囊縣吉汝鄉(xiāng)卓玉村、吾龍村,進一步了解扎囊縣氆氌產業(yè)的發(fā)展現狀。
圖為村民正在制作氆氌
氆氌是西藏自治區(qū)的傳統(tǒng)手工藝品,是當地百姓用手工編織的羊毛織物。人文科考隊之所以選擇來山南市扎囊縣吉汝鄉(xiāng)卓玉村、吾龍村調研,是因為早就對當地村民精湛的氆氌手工藝技術有所耳聞。
圖為制作氆氌工具
走進氆氌紡織間,隊員們看到木質的紡織機在吱嘎作響,工人左右手快速地配合,雙腳在幾個踏板間有條不紊地轉換,雙眼緊隨著雙手快速地游移目光,嫻熟程度令人嘆為觀止。
圖為人文科考隊員向村民請教
為了多角度、多維度對扎囊縣氆氌產業(yè)進行數據搜集,人文科考隊員分頭行動,采取觀察、訪談、問卷調查等方法,為充實調研論文夯實基礎。
圖為人文科考隊員向村民請教
調研過程中,人文科考隊隊員了解到當地氆氌的生產形式主要以個體戶和合作社經營為主。個體戶中從事氆氌編織工作的主要是婦女和老人,由于缺乏穩(wěn)定的售賣渠道,會存在滯銷問題。
圖為人文科考隊員向村民請教
相比而言,參與合作社生產的村民在集中統(tǒng)一的培訓管理中,呈現出較高的生產效率、越發(fā)精湛的氆氌編織手藝以及更為穩(wěn)定的生產收益。
圖為人文科考隊員找村民調研
在國家好政策和當地政府的鼓勵下,越來越多的村民愿意加入到合作社的隊伍中來,在家門口實現就業(yè)增收。這既能更好保護民族傳統(tǒng)文化精髓,又能讓古老的技藝融于現代生活,讓特色氆氌手工藝實現真正的“活性傳承”。(中國西藏網 記者/周晶 圖片由中國農業(yè)大學峰云社人文科考隊提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