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上午,布達拉宮消防40年新聞發(fā)布會召開。記者從發(fā)布會上了解到,1984年布達拉宮消防班組建,2018年更名為布達拉宮消防救援大隊(以下簡稱“大隊”)。自進駐以來,大隊實現(xiàn)了布達拉宮40年“零火災”的驕人業(yè)績。累計榮獲各類表彰200余次,先后榮立集體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2011年10月,大隊被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布達拉宮模范消防大隊”榮譽稱號。2024年9月,大隊再次榮獲黨中央、國務院“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的表彰。
多舉措筑牢 布達拉宮消防安全
自治區(qū)消防救援總隊政治部主任劉成剛介紹,為確保布達拉宮消防安全工作“萬無一失”,大隊指戰(zhàn)員用“眼看、手摸、鼻聞、儀器測”等多種方式,檢查電氣線路絕緣是否老化、消防設施是否完好。同時,大隊構建了“消防+N”無縫銜接的聯(lián)合監(jiān)管模式,確保布達拉宮18個網格、54個基本單元每天既能得到消防指戰(zhàn)員無縫隙的專業(yè)守護,也能處于相關責任人就近就便的巡查范圍內。標準化實施智慧用電、火焰視頻監(jiān)測等“智慧消防”建設,積極構建了“風險實時預警、防消一體處置、部門多維聯(lián)動”的智慧防控體系。
“我們還指導布達拉宮管理處成立了防火安全委員會,督促簽訂年度消防目標責任書,積極構建“消防+N”的工作模式,不斷健全完善分時巡查、每日查庫和夜查、網格化和戶籍化管理、消防安全檢查情況移交、消防宣傳培訓、微型消防站建設6項工作機制,將布達拉宮分為18個網格、54個基本單元,全面施行網格化管理模式?!崩_市布達拉宮消防救援大隊大隊長羅布次仁介紹,特別是大隊嚴格落實三級值班制度,始終確保布達拉宮主建筑區(qū)內17名指戰(zhàn)員24小時值守,附屬建筑群內2人值守,營區(qū)內全員待命。
設立“驛站” 為百姓安全賦能
大隊始終堅持將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需求作為第一選擇,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立足崗位實際,踐行為民初心。拉薩市布達拉宮消防救援大隊大隊長羅布次仁說,自進駐以來,大隊設立了“雪域藍焰·服務驛站”,義務為過往群眾、游客提供休息場所和飲水、醫(yī)療等便利服務。同時,大隊堅持將驛站作為消防宣傳陣地,免費發(fā)放各類消防宣傳資料,義務為群眾和游客傳播安全知識、講授逃生自救技巧等。40年來,大隊先后幫助高原缺氧、小孩走失、錢物遺失、迷路等群眾和游客13萬余人、轉移救助危重病游客1100余人,收到感謝信300余封、錦旗200余面。
此外,大隊專門成立青年志愿服務隊1個、設置黨員先鋒崗4個,常態(tài)化為布達拉宮開展清除雜草、清掃積雪等義務勞動3100余次,清運垃圾1100余噸。大隊指戰(zhàn)員還自發(fā)照顧雪城孤寡老人次仁玉珍23年,直至老人離世安葬。1994年,大隊設立“愛心基金”,與拉薩彩泉兒童福利學校結成幫扶對子,先后捐款捐物20余萬元,幫扶孤殘兒童160名。長期以來,大隊扶貧濟困、為民助民的感人事跡,贏得了各級組織的一致肯定和駐地各族群眾的高度贊譽。
構建多元化格局 加強文物古建筑保護
西藏是全國重要文物省區(qū),共有各類文物保護單位2373處,平均歷史達800年,其中最早的距今已有2000多年,有效預防文物古建筑火災一直是西藏消防工作的“第一課題”。自治區(qū)消防救援總隊防火監(jiān)督處處長胡景川在會上介紹,多年來,西藏自治區(qū)消防救援總隊致力于提升本質安全水平,從依法治理、多元治理、精準治理、全民治理四個方面入手,積極有效地探索和實踐加強文物古建筑火災防控工作。2019年,總隊聯(lián)合公安廳、宗教局、文物局制定出臺《文物單位和博物館安全管理制度》。2021年,自治區(qū)政府以主席令形式修訂實施《文物保護單位消防安全管理辦法》。2022年,新修訂的《西藏自治區(qū)消防條例》專門賦予文物古建筑消防救援大隊行政處罰權。2023年,出臺國內首部古建筑消防管理地方標準《西藏自治區(qū)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評估規(guī)范》;2024年,以評估規(guī)范為藍本的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達標創(chuàng)建三年行動正式開啟。
另外,自治區(qū)黨委、政府把文物古建筑消防工作列為常態(tài)研究議題,并納入常態(tài)督查內容,定期研究解決難點熱點問題。文物、宗教和消防部門加強聯(lián)席會商、聯(lián)動執(zhí)法、聯(lián)合督察,及時動態(tài)調整防范措施。針對分散炊事用火風險,積極推行集中炊事,大幅減少液化氣用量。針對預警難題,開展了文物建筑智慧消防預報警系統(tǒng)的研究,有序實施智慧用電、火焰視頻監(jiān)測等文物古建筑“智慧消防”建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