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智慧 文化的積淀
作者:司羅紅(鄭州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
謎語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俗稱“破悶兒”。作為一種口耳相傳的語言游戲,謎語使用隱喻、夸張、析字、諧音等手段,采用構思精巧的語言,形成與謎底有隱蔽聯(lián)系的謎面。猜謎者依據謎面的線索,推導出謎底,在享受解謎頓悟之酣暢的同時,不禁感嘆語言設計之精巧,文化積淀之深厚。我國謎語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朱自清稱其是一部“天物志疏”。
字謎是以文字為謎底的謎語。漢字字謎充分發(fā)揮漢字及其組成部件的音、形、義特征,利用漢字的特點制造謎語。作為漢語特有的語言娛樂形式,漢字字謎語言設置精巧,文化內涵豐富,具有悠久的歷史,反映了創(chuàng)作者對漢字結構的再認識。
謎語源于古代的隱語。南宋周密所著《齊東野語·隱語》指出:“古之所謂廋辭,即今之隱語,而俗所謂謎?!毕惹匚墨I中多次記載隱語,如《國語·晉語》:“有秦客廋辭于朝,大夫莫之能對也?!弊种i源自對文字結構的認識?!蹲髠鳌分芯陀小爸垢隇槲洹薄胺凑秊榉Α钡挠涊d;諸如“弓長(張)、白水(泉)、卯金刀(劉)、千里草(董)”之類的離合字隱語早有流傳。漢代《絕越書》用隱語“以去為姓,得衣乃成,厥名有米,復之以庚”,來暗示作者為“袁康”。南北朝時期,文人創(chuàng)作字謎蔚然成風,《世說新語》等都記錄有字謎和字謎故事。如《世說新語·捷悟》所載曹娥碑背后題作“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曹操和楊修射為“絕妙好辭”的故事等。隋唐五代時期,字謎成為上至帝王將相、下至文人墨客常用的娛樂方式,此時字謎更加精巧,謎面更有詩書之氣。兩宋時期,字謎除了在文人之間流傳外,商業(yè)表演的固定場所勾欄瓦肆和燈節(jié)的各種花燈也為字謎提供了新的形式——商謎和燈謎。元明清時期,文人開始對字謎進行整理,出現(xiàn)了專門的謎書,不但記錄字謎,還對字謎規(guī)律進行總結,對字謎高低進行評價,對之后的字謎研究貢獻巨大。
字謎是對漢字結構的獨特認識和再加工。字謎通過謎面中的文字暗示構字部件,將部件重新組合成謎底漢字,是對謎語中漢字的重新分析和組合。如何獲得構字部件是猜字謎的關鍵,增損、組合、象形、會意等是謎面暗示構字部件的主要方式。增損筆畫是字謎提供線索最常用的方式,通過增加或刪除謎面中漢字的部分筆畫得到構字部件,并將其再次組合成為謎底漢字。增損筆畫常在謎面中使用“來、去、用、空、不、留、破”等動詞提供信息,暗示關鍵字筆畫的存留。例如,“云破月來花弄影(能)”,謎面中的“云、月、花”分別提供謎底“能”的部件。增損筆畫也常采用“上、下、里、外、前、后、中”等線索指出構字部件的所在位置。例如,“先上后下(告)”和“后后在前,前前在后(豆)”這兩個謎語,分別以“上、下,前、后”為線索,暗示謎底包含“先”的上部和“后”的下部,“后”的后部,“前”的前部。漢字部件排列組合方式不同會形成不同的漢字,組合是重新排列謎面中的簡單字組合成謎底字的方式。例如,“木了又一口,不作杏字猜;若是猜困字,便是呆秀才(束)?!敝i面提供了構字的“木、口”兩個部件,同時排除了“杏、困、呆”等三個常見字,謎底“束”是構字部件“木、口”不同于謎面的位置組合。象形通過描述構字部件的形狀提供線索,構字部件經常是簡單字的變形。例如,“山山倒影一川橫(帶);臥看孤山如倒出,夢游天姥半模糊(婦)?!边@里的“山山倒影”用象形方式提供線索暗示“帶”字的下部;“臥山、倒出”提供線索構成“婦”的右半部分。會意提供的構字部件不在謎面中,因此線索最難發(fā)掘,“黃絹幼婦”便屬此類。會意所含知識包羅萬象,通常用一句話、一個詞甚至一個動作的意義暗示構詞部件,往往讓人苦思冥想,而后又拍案叫絕。例如,武(斐),“武”有表達“非文”的意義;重逢(觀),“重逢”意義為“又見”;稼軒自傳(辯),“稼軒”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字,暗示謎底中包含“辛”;“自傳”暗示“言、辛”。增損、組合、象形、會意等方法并不是孤立運用的,許多字謎都是多種方式的綜合。創(chuàng)制字謎通常也需設定陷阱,在謎面提供線索的同時產生多余信息,以增減謎語的趣味和難度。
字謎常富有文采,講究押韻,便于傳播。字謎由文人創(chuàng)作,因此極其重視文采;同時為了便于傳播,形式上與詩歌、民謠、俗語等相一致。精彩的謎語不但語言對仗工整、平仄押韻,而且用詞典雅、意境深幽。《靈簫閣謎話初集》評價謎語高低:“一字謎若無詩書氣,則成為乞丐口吻?!崩?,“竹疏宜入畫,樹(樹)少不成村(彭)。”謎面對仗工整,“竹”對“樹”,“疏”對“少”,“宜”對“不”,“入畫”對“成村”,勾勒了悠閑恬適的田園風光,極富畫意,語句渾然天成,毫無修飾痕跡;遣詞俊逸雅致,格調活潑自然。
此外,有些字謎來自著名詩詞的一句或一聯(lián)。例如,“二十四橋明月夜(夢)?!薄岸摹睒嫵闪恕皦簟钡纳喜?,“冖”的形象與橋相似,“夜”增損為“夢”的下部“夕”,其謎面來自唐代杜牧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有些古代詩歌本身就是字謎,稱為詩謎或謎詩,整首詩圍繞謎底展開,詩與謎融為一體。比如,庾信就有“春日”謎底的離合詩:“秦青初變曲,未有逐琴心;明年花樹下,月月來相尋。”南北朝時期,詩謎的創(chuàng)制原則和解謎規(guī)律就已形成,因此,謎底容易猜出,但創(chuàng)作卻常常多費心思。字謎作為口頭娛樂形式,為了方便傳播,也經常采用童謠、俗語等語言形式構成謎面。這些童謠和俗語重視押韻,生動形象富有童趣。例如,“一點一橫長,一撇向南陽;并排兩棵樹,種在石頭上(磨)。”謎語采用童謠形式描述了“磨”字的書寫筆順,謎面“長、陽、上”等字押韻,謎語不但輕松好記,而且可以幫助兒童習字,因此流傳廣泛,甚至形成了一系列類似謎語,比如:一點一橫長,一撇向南陽;遇見一個人,只有一寸長(府)。
字謎承載了諸多傳統(tǒng)文化,也反映了文化的演進。字謎作為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反映了人們的衣食住行,也承載了諸多文化傳統(tǒng)。天文地理、傳統(tǒng)節(jié)日、歷史故事、人文景觀等傳統(tǒng)文化有時在謎面直接出現(xiàn),有時提供暗示線索。比如,許多節(jié)日就直接出現(xiàn)在字謎中。例如:“寒食節(jié)(炒)”,寒食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當日禁煙火,吃熟食,采用會意手段提供線索“少火”,構成謎底“炒”。
猜謎語是一個意識加工和潛意識加工共同作用的頓悟過程,與參與者的認知直接相關。字謎多為文人創(chuàng)制,因此通常講究文采,崇尚押韻,與詩歌、民謠等具有相似的形式。字謎不但是一種重要的娛樂方式,也有幫助兒童學習漢字的功能,還可以含蓄地傳遞信息。比如“蟲二”就通過刪減筆畫表達“風月無限”的意義。字謎承載著諸多傳統(tǒng)文化,但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文字的改革、文化的演進,許多字謎變得極難猜出,甚至費解,因此在創(chuàng)制字謎的同時,也應當加快對傳統(tǒng)字謎的整理和保護。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24日 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